“故地重游,時光荏苒,景色已非昨日”。一步一觀望,一望一相思。歲月如梭,2024年7月13日,重慶師范大學化學學院三下鄉(xiāng)“‘綦’源啟思,化夢繪彩”實踐團再次來到綦江區(qū)永新鎮(zhèn)開展“三下鄉(xiāng)”系列活動,進行考察實踐,,深入民生,了解民意,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,積極響應十四屆六中全會提出的“三下鄉(xiāng)”系列活動,為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!
土地承包于鄉(xiāng)村,協(xié)心聚力共致富“團結(jié)花開幸福來,攜手走上致富路”。實踐團深入鄉(xiāng)村走訪調(diào)研,積極與當?shù)卮迕裆钊虢涣?。在親切問答中了解到當?shù)亻_始實行農(nóng)村土地承包制,帶領群眾共同致富。
圖為實踐團成員與村民交流畫面 樊蕊 攝
圖為實踐團成員考察農(nóng)作物畫面 黃維 攝
“閑談勝服藥,稍覺有人情”。積極關心居民生活情況,走進村民的田地,結(jié)合農(nóng)村土地承包制度,深刻了解鄉(xiāng)村實際情況,同時從村民的口口相傳中了解到綦江的歷史發(fā)展,踐行改革,堅定不移跟黨走,奔向小康社會。
科技發(fā)展利民生,同心戮力共幸福“科技不該高高在上,應該服務于人民”。科技興邦,利國利民。智能產(chǎn)品充斥著生活的方方面面,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,而在科技利民生的背后,實踐團成員以獨特的眼光和見解,抓住科技帶給鄉(xiāng)村的機遇與挑戰(zhàn),繼續(xù)沿途走訪,了解科技為村民帶來的便利與不便。
實踐團走訪多戶農(nóng)民,與其親切交談。村民們都提到科技帶來的影響很大,從娛樂方式變?yōu)樵谑謾C上看抖音了解世界,貼近生活;交水費電費足不出戶,農(nóng)耕也有機器事半功倍,都彰顯著科技對鄉(xiāng)村的改變。與此同時,實踐團成員也關注到有許多老人不擅長使用智能手機,智能出行也相對困難。這些需要青年們?nèi)ヌ剿鹘鉀Q的問題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夠不復存在。
“時過境遷未曾改,我心依然中國心”。走訪中一位老黨員還貼心為實踐團講述了當年的生活,講述當年如何堅定不移黨走,講述了綦江的發(fā)展史,講述了綦江革命故事。離開時,老黨員感慨道:“自己身為黨員,在這和平年代生活很安逸,應該感到幸運,珍惜當下。”談話的最后,老黨員鼓勵新時代新青年堅定不移跟黨走,踐行黨的初心使命,賡續(xù)紅色精神,傳承紅色文化。

圖為40年黨齡老黨員為實踐團講述紅色故事 樊蕊 攝
穩(wěn)抓教育興國邦,青年擔當共奮進“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”。時代青年作為社會發(fā)展的新興動力,應當有豐富的知識和實踐的經(jīng)歷。從實踐理解出發(fā),感悟新中國的紅利,增強愛國觀念,理解強國之重,擔當家國大任,做時代的弄潮兒。
實踐團來到綦江第一天,對當?shù)匾蛔麨?ldquo;家國小院”的院邸進行走訪。小院里住著多戶人家,其中有四家是退伍軍人,更有一戶門楣上懸著“光榮之家”的牌匾。實踐團成員走訪了一家夫妻,爺爺是一位退休老校長,婆婆是當?shù)匾淹诵荽妩h支部書記。
“百年大計,教育為本”。老校長回憶道:“當年啊,全校500多個學生,而老師呢,一只手就數(shù)的過來。”老校長說到大學生支教的時候,嘴角總是不自覺上提,夸他們能吃苦耐勞,有的甚至留了下來。老校長憶往昔艱苦歲月,實踐團成員思當代幸福生活,實踐團成員更加堅定了中國共產(chǎn)黨的正確領導,脫貧攻堅的偉大決策,奮進正當時,青年當拼搏,時代教育的接力棒已然交到了青年的手中,新時代,新青年,當為祖國的教育事業(yè)奉獻青春力量!
圖為拜訪實踐團“家國小院” 黃維 攝
圖為老校長為實踐團講述以前學校事跡 樊蕊 攝
在脫貧攻堅的政策之下,是千千萬萬個家庭的溫飽;在改革開放的政策之后,是千千萬萬個民心所向,中國的發(fā)展離不了黨的正確領導,離不開青年的擔當與奮進,中國有需要,青年有擔當。“三下鄉(xiāng)”系列活動正是青年擔當?shù)氖滓疤?,重慶師范大學穩(wěn)抓“三下鄉(xiāng)”社會實踐,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(xiàn)代化國家盡心盡力,為新中國培養(yǎng)了一批中肯的師資力量,彰顯青春活力,展現(xiàn)青年之姿,致力于實現(xiàn)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