追溯紅色記憶,賡續(xù)革命光輝
時間:2024-08-30 閱讀:
追溯紅色記憶,賡續(xù)革命光輝
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,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,深化胡楊精神,學習兵團精神,了解兵團故事,2024年8月25日塔里木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“追溯紅色記憶,共赴紅色征程”三下鄉(xiāng)實踐團前往一團,對退伍退役老人進行了一次深度的走訪慰問。
艱難的藏區(qū)軍旅生活
汪啟雄,1955年生人,祖籍是四川的,但汪啟雄老人認為作為兵團人沒有具體的祖籍,只有國籍,是來自五湖四海的,共同致力于新疆的建設。
1977年1月,汪啟雄開啟了他的軍旅生活,在結束半年的解放軍生活后,他當了武警。就是當時的三警合一,中國人民警察部隊、中國人民消防部隊、中國人民邊防部隊統(tǒng)一成立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。
汪啟雄老人在西藏阿里地區(qū)格爾縣中隊,并且參加了縣委工作組,那時候叫路線教育工作隊,他當時的是格爾縣中隊的文書,屬于路線教育工作隊,需要下鄉(xiāng)進行。因為路線教育在西藏的都是藏族,所以下去工作隊的同志們,除了汪啟雄老人是漢族,其他都是藏族。在中隊里面,還好一點,大家吃的都是大米白面。到了鄉(xiāng)下以后,汪啟雄老人不得不和藏族同胞們一起吃糌粑,吃生肉,這讓本就多有忌口的汪啟雄老人苦不堪言。
當?shù)馗鞣N氣候、地形原因,住宿條件也及其簡陋,汪啟雄老人和他的戰(zhàn)友們只能幾個人擠在一頂不大的帳篷,高原冰雪不容,氣候寒冷惡劣,十分缺少水源,衛(wèi)生情況自然是無需多言的了,因為不太會騎馬的原因,在別的戰(zhàn)友撤離時,汪啟雄老人還要繼續(xù)駐扎一段時間,那段時間,據(jù)汪啟雄老人回憶到,真是貧苦又充滿不便,經常身上一抓一個虱子。隨著國家富強,藏區(qū)的條件逐漸變好,汪啟雄老人很欣慰自己見證了一個地方的變遷。
一時兵團人,一生兵團人
汪啟雄老人在1983年10月退伍,返回十一團后,參與了兵團建設的勞改工作,并擔任勞改隊的班長一職,帶領十幾個人修監(jiān)獄。到了11月份,經團隊安排的,汪啟雄老人帶初高中畢業(yè)的學生,那個時候叫學生隊,在這里學生隊的當副隊長兼會計。后來又有工作需要,汪啟雄老人便到十一團十連當副指導員,84年的七月份,就調回團里武裝部當參謀,之后繼續(xù)在不同的崗位上任職,包括連長、組織科科員、宣傳科和組織科科長等職位。2006年汪啟雄被任命為辦公室主任,知道2008年退休。汪啟雄老人這一生充實又充滿榮光,讓人望而生畏。
退休后的汪啟雄并未閑著,他先是參加了阿拉爾市的業(yè)主委員會,擔任副主任。隨后,在2010年左右,他被任命為十一團駐阿拉爾城區(qū)老年黨支部書記,并且還志愿成為了359屯墾紀念館的講解員,致力于傳播歷史知識和兵團精神。
汪啟雄一生的經歷體現(xiàn)了他對工作的敬業(yè)態(tài)度以及對社會的責任感。
從山區(qū)到軍旅:一位普通人的非凡人生
張清俊1949年7月出生,1970年入伍,開啟了軍旅生活。最初張清俊老人只是在山區(qū)通過打獵自給自足,隨著時間推移,張清俊入伍 接受正規(guī)培訓成為一名畜牧獸醫(yī)師,體驗了不同的軍隊生活。最初,兵團作為新建部隊面臨許多挑戰(zhàn),包括住宿條件差、食物稀缺等問題。張清俊老人和老兵們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善生活環(huán)境,如自行建造營房和解決飲食問題。盡管條件艱苦,他們仍然堅守崗位,體現(xiàn)了軍人的堅韌與奉獻精神。張清俊老人的工作地點很偏遠,條件艱苦,需要頻繁前往不同地點采購藥物并處理動物疫情。此外,他還在冬天參與帶領羊群轉場至山中,并負責軍隊所需的生活物資采集和準備。盡管面臨著種種挑戰(zhàn),張清俊老人作為獸醫(yī)依然堅守崗位,保證了軍隊動物的健康和后勤供應的穩(wěn)定。并獲得了兩次嘉獎。
退役后張清俊老人選擇了與自己手藝相關的工作,并最終在畜牧業(yè)領域奉獻了一生,盡管他的職業(yè)生涯中沒有做出特別顯著的貢獻,但他的故事展示了普通人如何憑借自己的努力,在平凡的崗位上創(chuàng)造出價值。
傳承胡楊精神,走好紅色革命路。通過此次活動,不僅加深了實踐團成員們對紅色革命和兵團建設事跡的了解與感悟,更深刻地理解兵團精神,以紅色信仰鑄就青春理想,以紅色擔當傳承艱苦奮斗,以紅色風格錘煉品德修養(yǎng),爭做傳承紅色基因的新時代青年。
文|張文雅
作者:三下鄉(xiāng)網 來源:三下鄉(xiāng)網